建設人才強國呼喚戰略科學家
國家發展靠人才,民族振興靠人才。在2021年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,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“要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”,提出堅持實踐標準,堅持長遠眼光,有意識地發現和培養更多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,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。
戰略科學家的內涵與特質
戰略科學家的根本內涵是指:具有深厚科學素養、長期奮戰在科研第一線,視野開闊,前瞻性判斷力、跨學科理解能力、大兵團作戰組織領導能力強。
戰略科學家有以下特質:
一是戰略前瞻上有洞察力,看得遠。知識面較寬,具有超前的戰略意識和戰略眼光,視野開闊,認清全局,能夠洞察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戰略需求。這是特質的基礎。
二是戰略布局上有判斷力,把得準。判斷決策力強,在戰略布局上能夠把握全局,具備多學科滲透的復合型知識結構,能夠把握世界科學發展方向,開拓新的科技領域或方向,實現創新發展。這是特質的關鍵。
三是戰略實施層面有領導力,帶得成。戰略實施上具有卓越領導才能,善于組織和領導大規模科技創新活動和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。這需要有相當的宏觀管理能力、決策能力和領導藝術。同時,具有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崇高道德風尚、人格魅力,能團結吸引大批科技創新人才共同奮斗。
戰略科學家在科技發展歷程中有關鍵作用
戰略科學家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。中國科技事業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,離不開戰略科學家作出的重大貢獻。新中國成立之初,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錢學森、李四光等戰略科學家非常重視,且關系良好,溝通機制順暢。在科技現代化的路徑抉擇及科技發展戰略擬定上,充分聽取戰略科學家的意見建議。
隨著科技決策制度的確立和改革,戰略科學家參與科學決策的機制逐步完善,在確定科技發展戰略,制定科技規劃、科技政策和科技計劃上,戰略科學家充分參與,并以敏銳眼光影響和把握國家科技事業發展方向。在實施階段,由戰略科學家掛帥攻關,帶領科技工作者攀登科學高峰。
在長期的科技實踐中,我國涌現出許多戰略科學家,他們為新中國的建設默默奉獻,詮釋了中國科學家的家國情懷。如在1956年—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的遠景規劃編制過程中,由12位戰略科學家組成的綜合組,負責評價、裁決、選擇、推薦,確定并綜合各方面的建議,最終決策。錢學森擔任綜合組的組長。該規劃對我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起了很大的影響,使我國科學事業走向生機勃勃的新局面。
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召喚戰略科學家
新時代科技事業發展召喚戰略科學家。當前,中國科技事業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歷史方位,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形成歷史交匯,科學前沿突破涌動,科技競爭高度白熱化。戰略科學家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性支撐,是引領國家科技創新事業發展方向至關重要的技術力量,對國家科技發展和綜合國力、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義。
面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,亟須戰略科學家堅持四個面向,把握世界科技大勢、研判科技發展方向,不斷提升科技戰略、規劃和政策制定的能力,在事關國家安全和卡脖子關鍵核心領域掛帥攻關。
戰略科學家培養使用的路徑探析
我們要堅持實踐標準,通過多種路徑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,深化科研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,完善戰略科學家發現、培養、激勵機制,促使其脫穎而出并充分發揮作用。
讓戰略科學家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擔綱領銜。有意識地發現和培養更多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,圍繞國家重點領域、重點產業,組織產學研協同攻關,探索構建戰略性科技人才的發現與有效識別機制。在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實施“揭榜掛帥”“賽馬制”, 打破國籍、戶籍、身份、學歷、年齡等限制,形成唯才是舉的用人機制,讓更多的“揭榜掛帥”戰略科學家脫穎而出。不僅要在已有高端人才中選拔,還要將培育戰略科學家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人才身上,支持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、當主角。
支持科學家參與決策咨詢,健全參與決策的長效機制。要在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編制、重大科技計劃的調研中,設立人才考評機制,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。當前,科技強國行動綱要正在編制,要充分發揮戰略科學家把握方向的作用。
暢通科學家建言獻策的渠道。通過國家高端科技智庫建設,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。
2015年,中辦、國辦印發《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》,明確提出發揮中國科學院、中國工程院、中國科協等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的優勢,在國家科技戰略、規劃、布局、政策等方面發揮支撐作用,使其成為創新引領、國家倚重、社會信任、國際知名的高端科技智庫,并支持其先行開展高端智庫建設試點。
廣納全球高層次戰略科學家。秉承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”的戰略思想,開拓選才視野,在國際人才競爭中吸引和凝聚戰略科學家。要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,重點引進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、發展高新產業、帶動新興學科的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。
通過一流高校培育戰略科學家后備人才。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,有各項事業發展的廣闊舞臺,能夠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。要支持高校大學生追蹤世界科技前沿,跨學科研討,并開設科技史、科技哲學及管理學等相關課程,培育其戰略思維。